2014年LED照明行业机会多于挑战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
在外界看来,LED业似乎已经熬过了“十年苦读”期,俨然已是一个准“钦点状元”。
从整个行业的表现来看,的确如此。随着LED生产成本的逐渐降低、大众对LED产品认知度的提升,LED照明产品具备了同传统照明“对抗”的能力。
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市场是市场,企业是企业,整个LED市场出现爆发增长行情,并不意味着企业的业绩必然会“井喷”。
LED个股频频飘红
相比普通照明产品,LED产品具有寿命长、亮度高、功耗低的特点。目前,LED主要应用方向有屏幕、背光源和广义照明等。
屏幕主要是指LED屏,此前都以做LED屏为主;背光源主要是为电视、电脑以及其他电子产品提供光源。现在家电企业宣称的LED电视,即是采用LED作为背光源的电视;广义照明包括室内照明、户外照明、景观照明等。其中,广义照明被认为是LED最大的应用市场。
2013年1月30日,发改委、科技部等6部委联合发布的《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规划》中提到,我国照明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普通照明、传统高效照明到LED照明等新光源的发展阶段,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照明电器生产、消费和出口国。2010年,全国照明产品用量达到71.55亿只,其中普通照明产品(白炽灯、卤钨灯)占有率为27.50%、传统高效节能产品(节能灯、直管荧光灯、高压钠灯)占有率为72.30%,LED照明产品占比为0.2%。
可以预见的是,占比仅0.2%的LED产品,如能大规模替代传统照明产品,无疑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支持股价上升的背后则是业绩。在经过了两年多的低谷期后,LED行业开始出现明显复苏迹象,不少企业订单增多,开工率提高。
但接下来的半年报、三季报披露的情况却显示,2013年LED企业的营收虽然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利润增长却不尽如人意。
LED产品价格下降
如果说去年4~6月间的股价猛涨是因为LED市场的复苏,那么这一次大家期望的则是市场的爆发,而导火索是美国淘汰白炽灯政策。
根据2007年美国颁布的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规定,美国分三步对白炽灯进行淘汰:第一步,在2012年淘汰100瓦的白炽灯,以节能25%~30%的灯具来代替;第二步,到2013年进一步淘汰75瓦的白炽灯;第三步是自2014年1月1日起,淘汰60瓦和40瓦的白炽灯。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美国的一举一动对我国照明产业的影响不言而喻。受此影响,多只LED股票开始上涨。
1月7日,邓子长在接受表示,2014年对于中国LED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因为大家都有动作了,包括传统的几大巨头、国际巨头,甚至是以前从没做过LED的企业也加入了这个行业。大家都在做,说明行业成熟了,产品成熟了,消费者开始接受LED照明了。
其实,多方观点认为LED照明即将进入爆发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价格的下降,LED产品已经有了同传统照明产品竞争的实力。1月19日,记者在某电子商务网站搜索发现,3瓦的LED球泡灯最低售价甚至只有2元多,而一般产品的价格在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据记者了解,LED产品价格下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关键零部件——芯片实现了大规模量产,有效降低了成本;二是技术不断进步,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不断出现;三是竞争激烈,企业普遍采用了“以价换量”的策略。
公开数据显示,此前芯片占据LED灯具至少1/3的成本,芯片价格的下降,传导至中游的封装业,再到下游的应用,使得整个LED照明产品的价格都出现了下降。
除了规模效应外,技术进步对LED产业链上中下游成本的下降,也有促进作用,每年新的专利不断涌现,新的工艺不断出炉,使得产品的售价不断走低。此外,则是价格战的因素,从2010年至今,大部分企业的毛利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研究机构LEDinside分析认为,在中国市场,不仅新兴的LED厂商开始积极布局LED光源市场,拥有品牌和管道优势的传统照明厂商也积极采取网络和实体店双管齐下的方式拓展LED照明业务。政府层面也正努力通过补贴政策,扮演积极的角色来推动LED产业发展,同时化解因为上游设备过度补贴导致的产能过剩及企业倒闭问题,预计中国2014年LED照明产品将同比增长86%。
不过,广东省照明电器协会会长全健说,LED业总体上预计应该是向好,是不是爆发可能还要仔细分析。
替代效应被夸大
LED能否迅速对传统照明完成替代,促使市场爆发,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从节能的角度看,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1瓦LED灯大概能替换7瓦的白炽灯或者2瓦的节能灯。
粗略地看,LED灯比节能灯的能耗少了一半,节能效果显著,但灯具的能耗相比动辄几千瓦的家用电器而言,几乎微不足道,所以对很多家庭而言,替换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
而一般节能灯的使用寿命有5年甚至更久,通常情况下,除非原有灯具损坏或者房屋重新装修,否则消费者主动更换的动力并不太足。
LED短期只能对白炽灯构成威胁,而外界讨论的热点其实也是各国不断出台的淘汰白炽灯计划。
根据我国淘汰白炽灯路线图,到2016年10月1日,将禁止进口和销售15瓦及以上的白炽灯。
广东研究院总监刘俊告诉记者,指望室内照明产品短期被海量替换,其实并不太现实,替换应该是一个逐步释放的过程。在他看来,户外照明市场井喷的的机会应该会多一些。因为国家的一些建设项目、城市的一些市政工程都在大量使用LED产品。
显然,如果替换是逐步进行的,那么企业的业绩应该是稳步增长状态,而难以呈现出暴涨情形。
此前节能灯对白炽灯的替换进程,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参考。
虽然相比白炽灯,节能灯的节能效果已经大为提高,但即使到2010年,前者对后者的替换过程仍旧没有完成,白炽灯还占据了27%的份额。
行业内忧
壁垒缺乏“100家工厂倒闭会有120家注册”
“并不是说市场爆发了,企业就能爆发,企业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并且是做好了准备。”洲明科技市场总监梅志敏说。
记者了解到,严格来讲,虽然LED业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但在行业的中下游特别是下游,这一门槛早已变成“平地”。
2013年7月,记者曾在广东中山古镇进行过深入采访。作为传统的灯饰之都,在LED业兴起后,该镇大大小小的企业已经迅速转身成为LED企业。
记者发现,有人租一间厂房,买几把烙铁,从镇上采购回需要的配件,回家进行简单组装即往外销售。在古镇,记者随处都能看到这样的作坊式LED企业,有的有招牌,有的则无任何标识。
照明产品的个性化是其另外一个特点。“照明产品种类繁多,款式各异,有些消费者为了满足特殊建筑物的照明需求,或者是营造不同的氛围,甚至有个性定制需求。”广东光亚照明研究院总监刘俊说。
这使得照明企业标准化、大规模的生产存在一定难度,但也给了中小企业生存的空间。李全也认为,小企业在一些定制需求和个性化需求方面,还是有些优势。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副理事长陈燕生在《对中国照明电器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照明产品的生产大国,2008年照明企业数量约1万家。
如果再加上未被统计进去的小微企业,我国照明相关企业的数量可能更多。仅以中山古镇为例,来自当地政府官网的数据,全镇拥有灯饰及其配件工商企业1.27万家,其中灯饰商户7497家。
大量分散的状态使得这一行业无法进入垄断阶段。“传统的照明灯具会越做越复杂,这是由传统五金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它有铣床、车床这些东西,会用各种花色去做,非标准化很严重。”梅志敏说。
事实上,LED行业从2011年就开始洗牌,陆续有一些企业倒下,但总体数量仍旧庞大。
不过,梅志敏认为,LED行业跟传统照明行业还是不一样。LED是电子类产品,标准化程度会很高,比如传统的筒灯,可能有上千个款式,但LED绝对不会做出上千个花样来。“传统时代产品的集中度很小,LED时代产品的集中度将提高。”
消费者不会过分看重照明品牌,也是集中度难以大幅提升的一个原因。“大家更多地关心设计、款式和价格,至于品牌因素,可能就放在了次要地位。”刘俊认为。
从消费经验来看,一般贵重物品或者快速消费品,比如奢侈品、汽车、家电、洗发水、奶粉等,品牌因素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会产生更大影响,而照明类产品的品牌驱动力较弱。这种特性使得大量中小企业能够获得一定成长机会。
文章由澳镭照明电器整理发布,澳镭照明官方网站:www.aooled.com